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今年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5万个,昭通职业学院招生办学。
7月28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刊发稿件《山区县如何办好高中——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调研(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文章2165字并配图1张对昭通镇雄县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生源逐渐从向外跑转变为往回流进行了深度报道全文如下核心阅读一本上线率从2016年的4.62%上升到今年的20.53%,生源从向外跑转变为往回流——这是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高中办学水平的变化。教研室内,多名历史老师围坐在一起,目光聚焦在教师须若愚身上,一边听课,一边仔细记录。
他设定了两个目标——带出一批好老师、教出一批好学生。芒部中学音乐班里乐声飞扬,美术班里妙笔生花,体育场上朝气蓬勃……镇雄县引导各中学从办学理念入手,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发展,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建立起专家引领—团队协作—自主发展的体系化人才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除了组团式帮扶,镇雄县还不断完善教师招聘政策,通过奖励住房、提供安家费和年度激励基金等优厚待遇,吸引高中名优教师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县城高中从教。来源:人民日报 杨文明 程浩。李孟芹说,教育不该只奔着分数,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同样重要。
以勒中学把社团当做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学生们获得了各类艺术奖项。与此同时,他也欢迎其他老师听课,互相取长补短。舞台的左边,随着阵阵锣鼓声,一只栩栩如生、活泼萌趣的黄狮子神气十足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狮子眨眨眼、伸伸腰、动动腿,冲观众点点头,腾挪间又从低到高跃上了第二个桩、第三个桩、第四个桩、第五个桩、第六个桩……紧接着,狮子两只后腿直立,两只前腿悬空,在高桩上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场面惊险刺激,观众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近年来,永善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播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老一辈的悉心教导下,陈元顺日渐掌握了高台舞狮的表演精髓和器乐打击技巧,并立志将这一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想到舞狮队后继有人,陈元顺心里十分高兴。
于是,张涛当即决定带领队员留在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训练基地学习。为将高台舞狮传承下去,老一辈到处物色苗子,他们见我眼疾手快、悟性高,就着手培养我。
它来到事先准备好的梅花桩前,向大家鞠了个躬,后脚一蹬、前脚一提,轻松地跳上了第一个低桩。张涛初中毕业后,陈元顺就让他跟着自己学习舞狮表演,一起将舞狮文化发扬光大。因此,舞狮队就开始定期表演,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这项传统技艺存在一定危险性,再加上受维持家庭生计影响,年轻人学习意愿下降,高台舞狮后继乏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愿。在佛山期间,张涛一行先后到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训练基地、黄飞鸿纪念馆等地学习参观,详细了解佛山狮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后,对于舞狮文化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陈元顺声音洪亮、眼里有光,对于双高舞狮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2022年6月,永善高台舞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陈元顺再一次与儿子谈及高台舞狮传承。
集训期间,在黄飞鸿第六代传承人、佛山市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总教练叶仲铭的精心指导下,张涛和队友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广东醒狮梅花桩表演技艺。当问起与高台舞狮的渊源,陈元顺微微一笑说:我从小就喜欢看老一辈舞狮,觉得动作特别帅。
但只要听到锣鼓响声,不管天气冷热,顶起狮头,整个人都有劲儿了,这便是高台舞狮最大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浓厚的乡愁。
陈元顺口中的永善高台舞狮是融武术、杂技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只有把传统民间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希望在一代又一代舞狮人的默默坚守和接力传承中,能有更多人认识到高台舞狮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并积极参与到舞狮表演中来,共同把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得更远。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张涛很快便学成出师。在今年举行的云南永善2023年云上草原·浪漫马楠苗族花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苗族传统文化展演活动现场,陈元顺父子带领的舞狮队展示了双高(高台、高桩)舞狮技艺,成为活动最大的亮点。闲暇时,陈元顺都会带领队员走进永善县中小学校,开展课外辅导志愿服务活动,教孩子们敲锣鼓、举狮头、舞狮尾……每当看见孩子们有一丝进步,他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12岁时,我跟随爷爷和表叔学习高台舞狮,每年夏天最难熬,在高温下,还得穿着厚厚的狮衣做各类动作,经常训练完衣服都能扭出汗水来。
为了掌握舞狮的每一个动作技巧,陈元顺重复练习,脚上磨出老茧,手上缠满胶布是常态,甚至从10余米高台摔下来。回到老家后,张涛及时联系定制梅花桩、醒狮头等新道具,带领队员不分白天黑夜地练习,将南北两种舞狮技艺进行巧妙融合,以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呈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但年轻气盛的张涛却有不一样的想法。6月22日,在云南永善2023年云上草原·浪漫马楠苗族花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苗族传统文化展演活动现场,一场南北双高(高台、高桩)舞狮精彩对决。
为了圆自己的舞台梦,他放弃学习舞狮,选择应聘到溪洛渡艺术团当一名舞蹈演员,经常到县内外参加各种巡回文艺演出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2017年,永善县举办狮王争霸赛,陈元顺带领队员与来自黄华、大兴、莲峰等乡(镇)的10支舞狮队齐聚永善县城工农广场,角逐永善狮王,最终他们队伍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0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张权回乡发展起了肉牛养殖产业。随后,村民小组长便将情况上报给村两委。吴承骁今年27岁,虽然看起来脸庞青涩,但是他做事认真负责,考虑周到。辖39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1710亩、林地16000亩,人口1457户6885人。
为此,花秋村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换届选举、加强培训等方式,不断优化村干部结构,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村干部履职能力。2022年,我就有10余万的纯收入。
村委会一条沟,肉牛、乌骨鸡养殖前期基础较好,探索发展肉牛、乌骨鸡养殖配套高粱、李子等种植产业,大搞循环经济。村里矛盾纠纷变少了这件事搁在心里太难受了,村干部来现场调解过后,我开心了许多。
可以说,花秋村是滩头乡六村一社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是名副其实的大村。肉牛产业只是村民增收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花秋村结合盐津县4+2网格化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设立了由村民小组议事小组、片议事小组、村议事小组三级机构组成的三议矛盾纠纷化解机构。积极打造乡村人才队伍体系,培养新型农民、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从最开始几头牛发展到现在39头牛,效益还不错。该机构成立后,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先由村民小组长利用田间地头和茶余饭后的时间,收集群众的矛盾线索和困难,确保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梗阻,使干群关系更和谐、基层治理更有序。
盛夏时节,走进盐津县滩头乡花秋村,到处青翠欲滴、生机勃勃,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青山中,干净整洁的道路,焕然一新的房屋,村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抓好乡村治理人才培育,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载体,筑巢引凤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多渠道为村级组织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全村有茨方竹3340亩,政府代建200头养殖规模示范场2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700亩,高粱200亩,花椒857亩,李子640亩,各项产业正在稳步发展中。花秋村属于二半山区,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距滩头乡政府驻地12.5公里,距县城43公里。
一起邻里纠纷就此化解。昭通日报记者:汪舒 文泽梅 谭光吉 文/图。